日升月落,亙古不變,而人卻一代代不同。中秋節作為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人們總是會想著讓這個佳節過得更有儀式感。那么,在沒有網絡,甚至連電都沒有的時代,古人是怎么過中秋的呢?
各式美食花樣多
中秋之夜吃月餅,有專家考證,現代月餅的雛形應出現在宋代。至于月餅與“中秋”的結合,大致是從元明時期開始的。比如,明代田汝成所著的《西湖游覽志余》中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饋,取團圓之意?!笨梢?,明代的中秋節不僅吃月餅,而且月餅蘊含“團圓”之義,人們還將月餅作為中秋節相互饋贈的佳品。
古代的月餅花樣十足,明代還出現過一種直徑二尺的超大月餅。明末的劉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中記載:“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徑二尺”說明月餅直徑達到了六七十厘米。
到了清代,月餅的形制逐漸定型。清代美食家李化楠父子在《醒園錄》里曾提過月餅的制作方法:外皮,每白面一斤配豬油四兩,滾水四兩攪勻,用手揉至越多越好。內面,每白面一斤,配豬油半斤,揉極熟,總以硬不軟為度。才將前后二面合成一大塊,揉勻攤開,打卷切作小塊,攤開包餡,比如核桃肉一類的餡料,之后下爐熨熟。這原本是制作餑餑的方法,文中最后提了一句:月餅同法。
除了月餅,古人的中秋夜宴也需要其他的美食來點綴。比如成書于晚明的《酌中志》記載:宮中中秋八月十五日供月餅瓜藕,候月上焚香,即大肆飲啖,多竟夕始散。說的是皇宮里用月餅和瓜果祭月,然后再進行宴飲。古人中秋賞月,除了月餅,還必須佐以瓜果等美食。
具體有哪些瓜果呢?宋代的《東京夢華錄》里倒是提到過一些中秋時節的瓜果美味:“是時螯蟹新出,石榴、榅桲、梨、棗、栗、孛萄(葡萄)、弄色棖橘,皆新上市?!闭f的是螃蟹、石榴、葡萄等新鮮上市,作為賞月的佳品,在中秋家宴上是不可缺少的。
除了美味佳肴,最不可或缺的就是美酒。《東京夢華錄》里對中秋的酒也有相關記載:“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重新結絡門面彩樓花頭,畫竿醉仙錦旆。市人爭飲,至午未間,家家無酒,拽下望子?!彼未鷷r,到了中秋那天,剛到中午,市面上的酒家的酒就基本上賣完了,不得不放下酒旗。
中秋晚會惹游人
中秋節的習俗和項目非常多,比如最為人們所熟知的,便是賞月。《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
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東京夢華錄》中記錄了北宋登臨賞月的盛況:“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云外。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于通曉?!边@種能讓人們晝夜不休的節日,除了春節,似乎也就只有中秋了。
在南方,人們還有觀潮的習俗,比如南宋詩人趙鼎在《望海潮·八月十五日錢塘觀潮》中所提到的“雙峰遙促,回波奔注,茫茫濺雨飛沙。霜涼劍戈,風生陣馬,如聞萬鼓齊撾”便是寫的中秋觀潮。
此外,有些地區甚至還辦起了“中秋晚會”。明代中期以后,民間戲曲藝術活動非常繁盛。每年中秋,在蘇州的虎丘山還會舉行隆重的“虎丘曲會”,這是一種以演劇與唱曲競賽為娛樂的民間節日。每年的中秋佳節,當時的文人雅士、曲詞名家、專業藝人、百姓群眾等都會自發地在中秋之夜聚集虎丘,吟詠較藝、競技演唱。
這種曲會從明代中后期興起后經久不衰。許多知名的文學大家都曾經慕名前往蘇州參加虎丘的中秋晚會。比如明代的文學家李流芳,他還寫了一篇《游虎丘小記》,對虎丘的晚會進行了記錄。他提到當時蘇州的百姓幾乎傾城而出,晚會開始后,歌聲樂聲談笑聲充斥著整個山林,如此徹夜不息。但他也忍不住吐槽:“遂使丘壑化為酒場,穢雜可恨?!庇捎谟稳颂啵藬D人,美麗的虎丘山也就成了酒場,實在令人遺憾。
其實,李流芳的吐槽也是情有可原的,因為虎丘的晚會并不是一臺有著精密組織的完整演出,而是幾百個團體一齊集聚在虎丘,各自為戰,只為求個熱鬧。晚明的文學家張岱也在中秋之夜和朋友們前往虎丘湊熱鬧,他在《虎丘中秋夜》里便提到了:到了八月十五,全蘇州的人們幾乎全都聚集在虎丘這個地方。等到月亮升起來的時候,吹拉彈唱的地方有百十處,各種樂器大吹大擂,人們即便相隔很近也很難聽到彼此的呼喊聲。這樣的場景下,人們自然無法真正欣賞音樂與演出,無非就是在中秋之夜里來湊湊熱鬧罷了。
直到深夜之后,游人漸漸散去,才逐漸能夠開始欣賞演出。比如張岱就在夜深人靜之時欣賞了一位男藝人的演出:“一夫登場,高坐石上,不簫不拍,聲出如絲,裂石穿云,串度抑揚,一字一刻?!彼咦谑^上,沒有伴奏,開始時聲音如游絲一般,后來變得像石破天驚一樣,抑揚頓挫,字字清晰。最后還評價:“使非蘇州,焉討識者!”要不是在蘇州,哪能欣賞到如此高水平的演出呢?
中秋時節情意濃
中秋節定型于唐朝,盛行于宋朝,明朝清朝時成為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但實際上,在唐朝,不僅有中秋節,還有千秋節。話說唐玄宗在位的時候,把自己的生日八月初五定為“千秋節”。每年千秋節,唐玄宗、楊貴妃都在京師長安興慶宮內花萼樓,或在東都洛陽內廣達樓前舉行盛大宴會和樂舞表演,與文武百官同樂。
但想必唐朝人慶祝中秋節與慶祝千秋節的規模應該只高不低。后來經歷了安史之亂,詩人戎昱就在八月十五大發感慨:“憶昔千秋節,歡娛萬國同。今來六親遠,此日一悲風?!保ā栋嗽率迦铡罚┧诎嗽率迦者@天回憶了從前的千秋節,那歡樂是沸騰的,萬國來朝,普天同慶。誰知如今過節時,家人也難以團聚。詩人戎昱年少時遭遇安史之亂,所以他才會想到:“梨園幾人在,應是涕無窮?!碧菩跁r代的梨園弟子,想必現在都已經凋零了,就算在,也要落淚吧。
可以看出,古人在中秋節,也容易睹物傷情,白居易在《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中,留下了這樣的詩句:“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北磉_的是思鄉之情。而清代的納蘭性德,則寫過一首《琵琶仙·中秋》紀念的是自己故去的妻子:“記否輕紈小扇,又幾番涼熱?!毕肫鹪浿星镆沟哪切g聲笑語,不禁傷感起來。
當然,對大部分人來說,中秋節終究是歡樂為底色的。比如唐朝詩人皮日休曾在中秋佳節之際感慨:“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保ā短祗盟掳嗽率逡构鹱印罚┬那橛淇斓乃麑h落的桂花看作是嫦娥撒下人間的。(邱俊霖)
轉自:工人日報《工會信息》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