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 郝鵬)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 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堅持和完善社會 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決定》強調,探索公 有制多種實現形式,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發展混 合所有制經濟,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 抗風險能力,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 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形成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 有效發揮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功能作用。這是以習近平同志 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對深化國資國企改革 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進國 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全國國資監管機構要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領會其 重大意義、實踐要求,加快實現從管企業向管資本轉變,形成以 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為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培 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提供堅強體制保障。
一、深刻把握從管企業向管資本轉變的基本要求
完善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是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重要保障, 對于發展壯大國有經濟具有重要意義。形成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 資產監管體制,關鍵是要實現從管企業向管資本轉變。從新中國 成立 70 年的情況看,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改革完善大體經過三個 階段。第一階段為新中國成立后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在這一階 段,與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國有企業與國有資 產事實上融為一體,管企業與管資產高度統一,管企業就是管資 產。國家主要依靠直接管理和發展國有企業在較短時間內建立起 了獨立的、相對完整的、有相當規模和較高技術水平的工業體系, 奠定了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基礎。第二階段為改革開放以來到黨 的十八大。在這一階段,與我國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 濟相適應,國有企業在改革開放中產權結構、組織形態、經營機 制發生了深刻變化,國有企業與國有資產不再完全重合。國有資 產既包括國有獨資、全資企業運營的國有資產,也表現為國有控 股、參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運營的國有資產。因此,管企業與管 資產在內容、對象、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區別。與之相適應,國有 資產管理體制改革邁出重要步伐,建立起以管資產與管人、管事 相結合為特征的中央、省、市三級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有力促進 了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責任的落實,積極推動了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第三階段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 重視國資國企改革,深刻指出要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加快實現從管企業向管資本轉變,為新時代完善國有資產監管體 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這一階段,適應市場化、國 際化發展要求,國有企業總體上已經與市場經濟相融合,已經成 為遵循市場規則,平等參與市場競爭的獨立市場主體,混合所有 制經濟已經成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 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中央企業中, 混合所有制企業戶數占比約 70%,上市公司的資產總額和營業收 入占比均超過 60%、利潤總額占比超過 80%,已經進入了資產資本 化、股權多元化的發展階段,對國有獨資、全資企業的管理模式 已經不適用于國有控股、參股企業,對境內國有企業的管理模式 也已經不適用于“走出去”的國有企業。同時,解決國有資產管 理體制仍然存在的政企不分、政資不分的問題,消除國資監管越 位、缺位、錯位的現象,進一步健全國有資產監督機制、優化國 有經濟布局結構、提升國有資本配置效率,也迫切要求加快推進 從管企業向管資本的轉變。
從管企業向管資本的轉變,是全方位的、深層次的、根本性 的。一是在監管定位和理念上,要從國有企業的直接管理者轉向 基于出資關系的監管者。“管企業”更多強調直接管理國有企業;“管資本”更加尊重企業市場主體地位和企業法人財產權。這就要求PG電子官網堅持政企分開、政資分開,進一步厘清國資監管機構的職責邊界,切實轉變直接管理的監管理念,更多依托產權關系和資本紐帶、更多依靠公司章程和法人治理結構、更多采取行使股。